賈也:聯想向右,華為向左,一樣的星辰大海
導語
眾所周知,華為和聯想是標桿級的民族企業(yè),都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,但近年來兩家巨頭企業(yè)卻漸漸不一樣了。
在當今大眾視野中,華為是我國科技的“頂梁柱”,從通訊業(yè)到芯片再到系統,華為一家居然就撐起了科技界科研大旗,而聯想幾乎成為人人喊打的“過街老鼠”,因一已之私破壞中國科技發(fā)展的反面典型。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之下,兩個公司就被放到社交媒體的聚光燈之下,導致“挺華為”、“黑聯想”成為了輿論的政治正確,公眾形象可謂一個天上,一個地下。
何至于此——聯想真的錯了嗎?或者說,聯想真的有那么不堪嗎?
一、 “人設”
聯想“招黑”并不是在中美貿易摩擦這個關鍵時刻才拎出來樹立成“靶子”的。
當然,關鍵時刻成為眾矢之的,也是情勢使然。
畢竟名聲不好時,關鍵時刻攤上了點“壞事”,大家都很容易往你身上潑臟水。在互聯網圈子里,“黑百度”是政治正確;在IT圈子里,貌似“黑聯想”也成為政治正確。這也是多年來自媒體主導下的輿論慣性。
其實,聯想“招黑”的關鍵原因,并不是簡單的5G投票事件,很多還是無中生有的事,更多的原因而是在于大家對聯想目前的狀態(tài)感到“恨鐵不成鋼”。說到這點,人們“黑百度”的初衷也跟“黑聯想”,里面的民間情緒,卻是出奇的一致。
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畢竟聯想從中科院所成立起,既扛起民族產業(yè)大旗,國產電腦品牌等等。“如果沒有聯想,世界將會怎樣”的廣告語讓大家都耳熟能詳,應該說聯想在在一定時間段一定程度上背負了很大的希望,那就是希望聯想能成為世界的聯想。也就是說,人們都希望聯想能“不同凡響”,扛起“中國智造”大旗,
說到底:聯想可謂成也“人設”,敗也“人設”。
整個聯想“人設崩塌”的問題背后,或許可以參照一個又一個倒下的娛樂圈明星的案例——或許某個明星是有缺點,但并沒有那么大,只是被網絡的力量凸顯與強調出來,并且與其一直維持的形象不一致。“人設”就崩塌了。
想當初,聯想扛著民族產業(yè)大旗、國產電腦品牌時,品牌的“人設”已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已悄然建立。
但時過境遷,國家改革開放大潮中,在國內業(yè)績輝煌的聯想開始逐步放眼寰球,大踏步“出海”,走上“星辰大?!钡恼魍荆傄簿褪钦f,聯想走上了“國際化”道路2013年升居世界第一,成為全球最大的PC生產廠商。
但聯想國際化的成功,恰恰為自己埋下“招黑”的伏筆,聯想從此不再是“愛國廠商”的“人設”,而漸漸地被人認為是帶有“海外企業(yè)”色彩的“人設”了,從那一刻開始,聯想已注定被輿論重點關注。
更重要的是,聯想在“國際化”的道路上,表現出來的種種舉措,讓一些人一時難以接受——比如聯想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家源自中國的“國際企業(yè)”。
對此,聯想也覺得自己倍感委屈。好歹我也打敗戴爾、三星、索尼和一眾國產,我要的是市場,當然包括美國那邊的市場,那就必須宣稱自己是“國際化”的公司,目的無非就是為避免被他國政府猜忌,以及因此導致的銷量受損。而所謂的“美行”、“國行”兩者的“價格差”,無非就是搶占市場的一種營銷手段罷了,也是聯想“國際化”戰(zhàn)略的需要!
更何況,我們一直在努力,聯想作為民族品牌已經成功走向世界,成為國際品牌,好歹也混到過PC界頭號老大,這是給中國品牌長臉的事,怎么在國人心目中形象就如此猥瑣不堪了呢?
但是“人設”發(fā)生偏差,出現了諸如5G投票等事件,只要十之一二不是捕風捉影,那么對一直以來立著“民族品牌”這樣flag的聯想來說,就算是徹底的“人設”崩塌。
這種相當于明星的人設崩坍,后果是十分嚴重的。
特別聯想公關團隊的水平一直是IT行業(yè)中神一般的存在,每一次辟謠,相當于“自爆式”洗白,反而加深消費者對聯想的“刻板印象”,越描越黑,直接往更黑的方向奔去!
這塊短板,聯想雖深受其害,卻一直都未補上。
二、“路線”
平心而論,聯想并沒有大家想象的不堪,它已經做得很不錯了,應該點贊。
“恨鐵不成鋼”也只不過是輿論“口誅筆伐”后產生的“錯覺”,或者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“怨念”。
之所以聯想看起來“動輒得咎”,做什么都“般般錯”,關鍵在于它被用來比較的對象是華為!
聯想確實曾經輝煌過,在當年無論是規(guī)模還是技術、業(yè)績都是完全碾壓華為的。可以這么說,上世紀90年代,全球電腦巨頭搶灘中國,聯想憑借過硬的產品創(chuàng)新在“洋品牌”圍剿中突圍取勝,讓中國人用上屬于自己的電腦,以一己之力扛起民族計算機的工業(yè)大旗。而國際市場的成就,還是華為目前遠未達到的。
而在這之后,聯想更大是在普及互聯網電腦、保障2008年奧運會、載人航天技術、國產大飛機項目中,都發(fā)揮了其應有的作用,這些功績是不應該抹去的。
而正是聯想發(fā)展比較早,也發(fā)展比較好,因此很早地進入戰(zhàn)略路線的調整,慢慢地將目標瞄準了國際市場,開始進化為“全球性公司”。
聯想在國際化的進程中,也是可圈可點的。聯想帶領中國企業(yè)出走國門,走向全球,它向中國各個領域的企業(yè)輸出了大量優(yōu)秀的、具有國際水準的研發(fā)、質量、供應鏈等領域的人才。限于自身創(chuàng)立時代,它能夠走到今天已經非常出色了,說實話,我們不應該把過多的期望(比如操作系統、芯片)放在它身上。
用聯想CEO楊元慶自己的話來說,“聯想不僅要做一家成功的中國公司,更要做一家具有包容力的全球化公司,因為我們要做全世界的生意,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源。”
這就是聯想的“星辰大?!?,也確實聯想發(fā)展的“路線”。
哪怕你認為“貿工技”的發(fā)展“路線”較之“技工貿”的“路線”較為過時,但它依然是一個中國企業(yè),對中國經濟和IT產業(yè)發(fā)展是有價值。
就目前而言,在中國能做到聯想這種水平的企業(yè),還是太少,不是太多!
如果現在聯想不能破局,損失的并不是美國,而是我們中國。
畢竟聯想自始至終,還是中國注冊的,是一家中國公司——它的倒塌則完全是正中其他競爭對手的下懷的。至少聯想相對于戴爾、惠普、索尼、三星而言,它還是一個民族品牌,而且是走向世界的一個中國品牌。
在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中,特別是IT品牌,聯想算是較早做得成功的,影響也曾是最大,國際化做得早,效果也非常不錯,算是領跑者,也是佼佼者。直到今天,在世界上很多地方,商場中遍布聯想店的。
客觀地說:雖然你買不買聯想產品,確實跟愛不愛國沒毛線關系,但是聯想一旦倒下,對中國而言就是一種莫大的損失,畢竟屬于中國的世界級品牌真的屈指可數。
事實上,我們黑聯想,很多事情還是跑偏了的。比如不做芯片不做系統,其實像聯想這樣的“整機廠”,比如戴爾、惠普、索尼、三星等等,哪個研發(fā)了電腦芯片,哪個研發(fā)了PC操作系統?
當然,聯想主要的黑點,最讓人詬病的是,就是產品在“美行”賣得“國行”便宜。
關于這個價格的問題,就要看你怎么理解了。以平常心看,這只不過是PC界的一個慣例罷了。
說白了,聯想這種做法,經濟學上可以稱之為“傾銷”,目標就是想獲取美國的市場。其實,前期差價是更大的,后期到現在差價已經縮小。原因并不是中國消費者努力爭取來的,而是美國的市場份額已獲得,不需要再這么做。聯想在PC全球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擊敗戴爾,這就是代價,而這種代價表面上看起來,就是用中國賺到錢來補貼美國的市場。
問題是,聯想這種國際營銷手段本身就不地道的,放不上臺面來說,但這恰恰又是跨國公司經常采取的手段,正因為如此,聯想也只能三緘其口。
如果要想將國內市場聯想的價格打下來,那么就缺一個敲門的野蠻人了——所幸的是,現在華為、小米等都已經來敲門了,但是,競價策略僅限國內市場,對國際市場是走不通的。全線產品的國內外定價差問題,華為,小米無一能例外。
我們從中也看出聯想的成長之路,就是不折不扣地走了“市場路線”。
大家都說華為好,有科研,又愛國啊,它不折不扣地走了“技術路線”,“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”,聯想對比華為,那就是土掉渣了,那就是嚴重掉隊了,一點都不科研,一點都不愛國啊,一點都不符合人民群眾的口味!
其實,在目前情緒化的輿論環(huán)境中,華為也掉入“人設”陷阱之中,大家都覺得自己應該支持華為!華為牛逼了。支持它的人好像也牛逼了,有種虛榮的滿足感。
可二三十年前,又不是一個“華為”,而只有任正非這個華為最終成功了。而那些沒有成功的沒被看見的統統地給淹沒了。
如果當年聯想選擇的是科研,那么說不定也早就消失了。
我們根本不能用一個華為的好結果去推測聯想的路是走錯的。如果這個推論正確,那就是進入了以偏概全的思維誤區(qū)——沒走華為的道路就是錯誤的,類似于在西方社會認為沒有走西方道路就是錯誤,是一樣的邏輯。
華為走了“技術路線”,而聯想走了“市場路線”。如果這兩家企業(yè)各行其道,沒有對比的話,那么它們都走得不錯的,都是中國成功企業(yè)的典范。
“風物當宜放眼量”,中國需要華為,當然也需要聯想的。
兩個企業(yè)的成長,本身就是兩條路線的“范本”。
我們不能非此即彼,認為聯想沒有走上華為的道路,就上綱上線,全網喊殺了,就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思維。
公允的說一句:要說聯想在戰(zhàn)略、策略上不能說完全沒有問題,但一個企業(yè)似乎被貼上標簽,弄到“全民公敵”的程度。這個事非常蹊蹺了,后面一定會有某種力量在推動。
眾所周知,國外給華為貼上安全問題,貼上中國政府背景的標簽,和國內給聯想貼上“美帝買辦”標簽,都是一個路數的,通過妖魔化,在輿論上與實際操作中,打擊這些中國企業(yè),達到損害這些企業(yè)目的。
我覺得,目前中國需要華為,當然也需要聯想。它們雖然“路線”不同,但最終還是殊途同歸的,無論是聯想還是華為都想“出?!?,都想擁有自己的“星辰大海”。
說句公道話:聯想和華為一樣,能做到全球競爭的層面,能Hold住局面的操盤手,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精英!
三、“出?!?/p>
還是回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之中,下半年宏觀展望,必然是貿易摩擦升溫,經濟增承壓。
國際營商環(huán)境越是惡化,中國企業(yè)越要國際化,中國應對的辦法,就更堅定不移地執(zhí)行“改革開放”的既定國策,而企業(yè)“出?!眲t是執(zhí)行這項國策的必由之路。
歷史使人明鑒,中國再也不可能回到“閉關鎖國”的狀態(tài)中,“閉關鎖國”讓中國得到了非常痛的領悟,失去了幾百年的機會,最終只能用“改革開放”來惡補這段失去的歷史。
打開國門,走向世界,在世界上競爭一把,才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,而一個好的中國企業(yè)不能局限于某個國家,而放眼全世界。
聯想堅持的就是國際化道路,在很多方面上看,確實表現為一家“全球化企業(yè)”。
而華為則走了另一條道路,它更像一家中國企業(yè)處理其國際業(yè)務,始終脫不了的標簽是“中國化企業(yè)”。
聯想不只是一家國內企業(yè),它的內在基因是國際化。聯想的成功就是走上了國際化,電腦組裝的“整機廠”,就是整合產業(yè)鏈,優(yōu)化資源配置,利用各國的先進技術,實現對全球市場份額的占有。
聯想的國際化“出海”另一個層面意味著要“本土化”,到了美國辦公司那就美國化,到了日本辦公司那就日本化,而這一點恰恰是聯想所擅長的。在組建公司的海外辦事處的時候,聯想只帶少數中國員工去當地,分公司的主體成員都是當地人。聯想相信,只有給本地人充分的信任,才能真正打開當地的市場。
而“出?!钡娜A為則表現出另一番景象:公司的全部海外分支機構就像是環(huán)繞在行星周圍的諸多衛(wèi)星,而那個行星就是華為在深圳的總公司。在運營海外分公司時,華為會帶著大量本國核心團隊前往當地,他們一直以不信任當地員工而聞名于業(yè)內的。當然,力是相互的,華為對當地員工的“不信任”,導致的結果就是在不少國家也同樣的被“不信任”。這也正是此次中美貿易摩擦中,華為被當作槍頭鳥來打的原因所在。
為什么“出海”路徑會如此不同?
原因只有回到當初“出海”的途徑了。
聯想是通過收購國際知名品牌開啟他們的“出?!敝罚偠A為則像經營“根據地”一樣,不停地將深圳的運營模式復制到其在海外的分公司。
也就是說,聯想的“出海”路徑是“國際化”,而華為的路徑是“中國化”。
聯想重點要解決的是文化融合的問題,而華為文化上采取的是碾壓式的,并不是融合的問題,因此,華為在國際上給人感覺,是極富“掠食性”的。
而正是這種感覺,讓一些國家——特別是發(fā)達國家——產生了抵制情緒,畢竟華為的“中國化”的擴張,加劇了華為與當地員工和當地文化的疏離感。而華為這些做法,顯然影響到了公司在海外市場,尤其是在發(fā)達國家市場的聲望。
當然,現在的華為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。比如華為很中國的,但任正非他非常有氣度地說:我們全家都喜歡蘋果,都用蘋果的!就是釋放了華為“國際化”的謀劃。
當然,華為的微博也很大膽地啟用了“華為中國”,這一點沒有批評。而聯想微博啟用“聯想中國”后,無疑遭來全網的冷嘲熱諷,賣國的標簽瞬間就從頭貼到了尾,并認為聯想已“破罐子破摔”。
民間的輿論就是這樣,都很意氣用事!
其實,“向左”是華為,“向右”是聯想,無非就是“兩條道路”的問題。
現在中國的企業(yè)——聯想和華為畢竟走出去了,目標就是“星辰大?!保偠A為所選擇的道路和聯想選擇的道路,可以稱之為“兩條腿走路”。
未來之中國要想有質的飛躍,還是需要更多的華為、更多的聯想。多一條道路走走,總比一條道路走死來得強些!
再說“兩條腿走路”,總不能“兩條腿”先打起架來!技術路線和市場路線,從來都不是相互沖突的,而容不下聯想的中國,并不是開放的中國該有的氣度!
“出?!笔悄繕?,是展示中國力量,讓中國的企業(yè)成為世界經濟最活躍、最開放的一分子。
而在國內這塊市場里,也是一樣的——需要更多的華為、更多的聯想,華為和聯想既是競爭對手,更應該是合作伙伴。未來中國迎接的挑戰(zhàn)將更大,要想好好地戰(zhàn)上一把,那就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!
現在網絡上往往借著“愛國”的口號,通過百般詆毀手段來圍剿一些中國企業(yè),讓這些企業(yè)成為“人民公敵”,而對于這些輿論,涉及企業(yè)往往是百口莫辯的。其實,打死一個聯想與打死一個華為,性質是一樣的,做的都是“親者痛仇者快”的事。
現在危機重重的中國,不單單需要自己有所作為的華為,也需要借用世界力量的聯想。說真的,打壓聯想,相當于與世界失聯,我們再是華為,也難有作為的。
要想世界擁抱華為,還需要中國能繼續(xù)聯想!